贵州布依族的“布依八音”又被称之为“八音坐唱”,如今已经成为了外界了解布依族的一张名片。它承载着布依族的文化,寄托着布依儿女的情思,是了解布依族文化内涵的重要媒介。近 30 年来,“布依八音”逐渐走向舞台,在与观众的不断互动过程中,舞台上的“布依八音”演出无论在演唱内容、演唱语言、使用乐器、演出服装、舞台动作等多方面都进行着改变。本书将结合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形式,针对所获材料,对舞台上的“布依八音”之差异性与互动模式进行梳理并对其差异与互动的产生原因进行阐释,以期对舞台展演的布依八音的象征性与社会功能进行探讨与研究。
第1章 “布依八音”展演述略及其符号意义
1.1 原生态布依八音
1.2 舞台化布依八音发展历程
1.3 布依八音的符号性意义
第2章 “布依八音”展演实录与形态分析
2.1 布依八音展演实录
2.2 演出形式数据分析
2.3 音乐载体数据分析
第3章 “布依八音”展演的互动模式及成因
3.1 布依八音展演互动模式
3.2 布依八音展演的互动成因
第4章 “布依八音”展演的社会功能
4.1 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功能
4.2 内隐文化的强化功能
4.3 促进当地发展的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一、布依八音展演谱例选
二、布依八音频谱
三、采风、访谈照片
四、采风收集到的传统八音坐唱曲谱
五、调研日程一览
致谢
图表目录
图1-1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八音分布图(该图源自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12/content_8378810.htm2012年8月30日访问。)
图1-2 兴义市万峰林 http://www.sohu.com/a/6149047_113213 2019年10月访问
图1-3 兴义市地貌http://www.sohu.com/a/162340209_653480 2019年10月访问
图1-4 http://www.sohu.com/a/162340209_653480 2019年10月访问
图1-5 http://www.people.com.cn/GB/n1/2018/0511/c419529-29980926.html 2019年10月访问
图1-6 布依族三月三祭山神 http://bbs.zol.com.cn/dcbbs/d17_5736.html 2019年10月访问
图1-7 http://www.huaxia.com/mzjz/whly/2014/08/4024124.html 2019年10月访问
图1-8 http://www.people.com.cn/GB/n1/2016/1215/c347407-28953105.html 2019年10月访问
图1-9 毕摩封面及经文(2012年摄于韦利熙老师家中)
图2-1 西班牙民间音乐展演出剧照
图2-2 央视《风华国乐》剧照
图2-3 贵州省少数民族汇演剧照
图2-4 贵州省少数民族汇演剧照
图2-5 黔西南州春节联欢晚会剧组
图2-6 西班牙民间音乐展剧照
图2-7 央视《风华国乐》剧照
图2-8 黔西南州春节联欢晚会剧照
图2-9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人员性别比例
图2-10 勒尤(图中间两根为勒尤,图下方竹制管乐为勒朗)
图2-11 万峰林民族学校社团活动“勒尤传承”
图2-12 葫芦胡(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13 牛骨胡胡(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14 牛角胡(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15 竹筒胡(摄于兴义南龙古寨查兰政家)
图2-16大蟒胡(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17 月琴、葫芦琴(摄于兴义则戎吴天平家、王芳摄)
图2-18 月琴(摄于兴义则戎吴天平家,王芳摄)
图2-19 葫芦琴(摄于兴义则戎吴天平家,王芳摄)
图2-20 葫芦琴(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21 刺鼓(摄于兴义则戎吴天平家,王芳摄)
图2-22 刺鼓(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23 镲(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24 包包锣(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25 小马锣(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26 竹筒琴(摄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
图2-27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语言使用情况
图2-28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假声运用情况
图2-29 西班牙演出中的《贺喜堂》结构图
图2-30 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中的《贺喜堂》结构图
图2-31 贵州省少数民族汇演中的《贺喜堂》(片段)结构图
图2-32 黔西南州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贺喜堂》结构图
表1-1 声音的震动和联觉反应
表2-1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舞台动作
表2-2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服饰
表2-3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人数及性别比例
表2-4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角色划分
表2-5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乐器使用情况
表2-6 布衣八音《贺喜堂》演出语言使用情况
表2-7 布依八音《贺喜堂》演出假声运用情况
陈思思
女,出生于 1987 年 11 月 10 日,江苏无锡人,汉族,
硕士研究生,2013 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专业,
现就职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理论。先后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如下:
2019 年 4 月,论文《八音坐唱传承的“前世今生”》发表于《艺术品鉴》。
2018 年 11 月受邀参加第七届全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解构“非遗”的高校传承模式——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为例》。
2017 年 12 月,论文《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现状与研究》发表于《戏剧之家》。
2017 年,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参与贵州省一流课程“八音坐唱课程群”项目建设。
2016 年 4 月,论文”Yelang Bouyei Group :meet for love”发表于《中国民族(英文版)》。
2015 年 8 月,论文《望谟地区布依族摩教丧葬仪式诵经音乐研究》发表于《科技经济市场》。
2015 年 5 月,论文《那年今日的摩教音乐——以望谟地区丧葬仪式为例解构摩教音乐》发表于全国中文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消费导刊》。
2014 年 2 月,主持校级课题“布依族摩教音乐研究”结题。
2012 年 3 月,论文《论摩梭人“打跳”音乐中的交融性——以云南摩梭人“打跳”音乐为例》发表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音乐类)核心期刊《中国音乐》(第二作者)。
2011 年 6 月,论文《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 41 届年会述评》发表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音乐研究》(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