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黄酮的化学成分解析及其在果茶饮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Journal: Project Engineering DOI: 10.12238/pe.v3i3.13604
Abstract
玉米须作为玉米加工的副产物,常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直接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研究发现,玉米须中富含黄酮类物质,其抗氧化活性可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3.7%),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超过60%,具有显著降血糖潜力。当前玉米须黄酮的组成特征与提取工艺研究仍存在空白,制约了其高值化利用。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玉米须黄酮进行系统解析,鉴定出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奈酚-7-O-鼠李糖苷等12种核心成分,其中4种黄酮苷类物质为首次在玉米须中发现。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R²=0.983),确定乙醇浓度62%、料液比1:25(g/mL)、超声时间38分钟为最佳提取参数,黄酮得率达到2.86%,较传统工艺提升21.4%。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分析,发现黄酮与果胶形成氢键缔合体系,成功构建黄酮-果茶协同系统。经加速稳定性测试,复合体系在40℃/75%湿度条件下储存30天,黄酮保留率保持91.3%,茶汤浊度增长幅度控制在5.2%以内。体外功能评价显示,协同体系自由基清除能力提升12.8%,淀粉水解抑制率提高9.5个百分点。该研究首次实现玉米须黄酮组分图谱的全面解析,开发的果茶产品兼具蓝莓果香与玉米清甜风味,总酚含量达235mgGAE/100mL。通过建立从成分鉴定、工艺优化到产品开发的技术链条,为年产量超2000万吨的玉米须资源开辟食品级应用场景,推动传统茶饮向功能化方向升级。
Keywords
黄酮;二次回归模型;果茶饮制备;药食同源;化学成分
Full Text
PDF - Viewed/Downloaded: 0 TimesReferences
[1] 周丽城,欧已铭,王园.玉米须黄酮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与服务,2025,43(2):51-58.
[2] 任顺成,丁霄霖.玉米须黄酮类测定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3):139-142.
[3] 李年龙,刘洁珠,陈梓浩.玉米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68-70,96.
[4] 杨蕊,刘家欣,唐永蕊,等.功能性茶饮料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食品工业,2025,32(1):20-22.
[5] 潘娜,孙爱东,杨兰.复合功能性茶饮料的研制[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016-1019.
[6] 李凤林,余蕾.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及其降糖作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3):121-124.
[7] 吴亚楠,鲁晓翔,连喜军,等.玉米须黄酮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5-8.
[2] 任顺成,丁霄霖.玉米须黄酮类测定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3):139-142.
[3] 李年龙,刘洁珠,陈梓浩.玉米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68-70,96.
[4] 杨蕊,刘家欣,唐永蕊,等.功能性茶饮料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食品工业,2025,32(1):20-22.
[5] 潘娜,孙爱东,杨兰.复合功能性茶饮料的研制[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016-1019.
[6] 李凤林,余蕾.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及其降糖作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3):121-124.
[7] 吴亚楠,鲁晓翔,连喜军,等.玉米须黄酮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5-8.
Copyright © 2025 危夷飞, 吕永航, 佟锐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