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对《推销员之死》三波创演及影响
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um DOI: 10.12238/jief.v6i10.10558
Abstract
1983年、2012年和2021年阿瑟·米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由中国人导演和演出,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以此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文化事件入手,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和分析米勒戏剧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本文认为,这三次表演反映了中国导演和演员对西方文化本土化的尝试。演员和观众对剧的不同聚焦与中国的巨大时代变迁互相呼应。这种文化现象对后来的中国剧作家和作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Keywords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三次创演;中美文化交流
Funding
课题项目信息:海南师范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ooc2.0时代英语本科英美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sjg2019.32。
Full Text
PDF - Viewed/Downloaded: 0 TimesReferences
[1] 米勒,阿瑟, 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武云溥.梁秉+解玺璋=“内·外”对话 舞台上还得有戏[J].文史参考,2012(9):35-37.
[3] 吴戈.英若诚、阿瑟·米勒——中美戏剧交流的两个“推销员”[J].中国戏剧,2006(7):52-55.
[4] 荣广润.永远的北京人艺[J].上海戏剧,2012(9):6-7.
[5] 张璐.西方戏剧本土化的时代典范——论《推销员之死》中国首演的艺术特色及启示[J].当代戏剧,2018(6):3.
[2] 武云溥.梁秉+解玺璋=“内·外”对话 舞台上还得有戏[J].文史参考,2012(9):35-37.
[3] 吴戈.英若诚、阿瑟·米勒——中美戏剧交流的两个“推销员”[J].中国戏剧,2006(7):52-55.
[4] 荣广润.永远的北京人艺[J].上海戏剧,2012(9):6-7.
[5] 张璐.西方戏剧本土化的时代典范——论《推销员之死》中国首演的艺术特色及启示[J].当代戏剧,2018(6):3.
Copyright © 2024 彭荻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