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研究发展与展望
Jour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DOI: 10.12238/er.v8i8.6347
Abstract
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的积极乐观心态和问题解决能力。其对于个人成长、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至关重要。该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心理素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Keywords
心理健康;认知素质;影响因素;培养与提升;社会文化背景
Full Text
PDF - Viewed/Downloaded: 0 TimesReferences
[1] 冯正直, 宋新涛, 王智, 等. 我国军人心理素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 心理科学, 2011(5): 1274-1279.
[2] 林楠, 赵雯雯, 武丽丽, 等. 心理素质与高中新生入学转变期焦虑变化轨迹的关系——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态的分析[J].心理科学,2023, 46(2):443-449.
[3] 金琳, 张大均, 朱政光, 等.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重评和积极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7): 22-29.
[4] 赵占锋, 张大均, 聂倩, 等. 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10): 37-43.
[5] 房立艳, 张大均, 刘广增, 等. 心理素质对中学生拖延的影响:潜在类别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7): 30-35
[6] 罗世兰, 张大均, 刘云艳.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26-33.
[7] 陈旭, 张大均, 刘广增. 小学生心理素质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移情和道德推脱的作用[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31): 78-80.
[8]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5): 94-100,199-200.
[9] 张雪琪, 张大均, 林艳华, 等. 心理素质与自杀意念: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6): 51-57.
[10] 张娟, 张大均. 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记忆偏向[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6): 58-63.
[11] 陈万芬, 张大均, 桑标, 等.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的性别和纵向等值性[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 27(1): 73-77.
[12] 刘广增, 张大均, 莫文静, 等.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2): 91-96.
[13] 张婷, 张大均. 中学新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2): 39-45.
[14] 何花, 张大均. 心理素质对初一和高一新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孤独感与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2): 46-51.
[15] 张娟, 张大均. 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外显和内隐相关[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 17(1): 91-96.
[16]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等. 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1): 99-104,195.
[17] 扶静, 王颖, 蔡婷婷, 等.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联合效应[J]. 安顺学院学报, 2023, 25(4): 71-78.
[18] 韩宗桥, 郭成, 王蝶, 等. 自尊与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关系:生活满意度和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12): 28-35.
[19] 宗顶侠, 储成志.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设计[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1): 114-117.
[20] 张大均, 朱政光.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线上调查数据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22, 43(7): 126-139.
[21] 张大均, 李坷蔓, 朱政光, 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10): 29-36.
[22]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等.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 56-62.
[23] 樊富珉, 王冰.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2): 78-86.
[24] 罗峰, 赵亮, 辛阳.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 教育与职业, 2011(3): 187-188.
[25] 杨国愉, 王江澜, 冯正直, 等. 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10): 929-931.
[26] 冯正直, 杨国愉, 张大均.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现状与思考[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5(5): 313-315.
[27] 李炳南. 论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0(1): 25-28.
[28] 张晓梅. 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预警机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1): 142-143.
[29] 曹安, 曹中平. 儿童素质发展的心理机制[J]. 益阳师专学报, 2000(1): 105-107.
[30] 孙昊, 成佳林. 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机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2): 62-64.
[31] 杨阳, 李诗佳, 杨晟云. 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J/OL].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4[2024-01-19].
[32] 胡礼遇. “民族心理素质”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2): 96-102.
[33] 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34] Ochsner, K. N., Bunge, S. A., Gross, J. J., & Gabrieli, J. D. E. Rethinking feelings: An fMRI study of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 14(8), 1215-1229.
[35] Kandel, E. R.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memory storage: A dialogue between genes and synapses. Science, 2001, 294(5544): 1030-1038.
[2] 林楠, 赵雯雯, 武丽丽, 等. 心理素质与高中新生入学转变期焦虑变化轨迹的关系——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态的分析[J].心理科学,2023, 46(2):443-449.
[3] 金琳, 张大均, 朱政光, 等.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重评和积极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7): 22-29.
[4] 赵占锋, 张大均, 聂倩, 等. 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10): 37-43.
[5] 房立艳, 张大均, 刘广增, 等. 心理素质对中学生拖延的影响:潜在类别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7): 30-35
[6] 罗世兰, 张大均, 刘云艳.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26-33.
[7] 陈旭, 张大均, 刘广增. 小学生心理素质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移情和道德推脱的作用[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31): 78-80.
[8]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5): 94-100,199-200.
[9] 张雪琪, 张大均, 林艳华, 等. 心理素质与自杀意念: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6): 51-57.
[10] 张娟, 张大均. 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记忆偏向[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6): 58-63.
[11] 陈万芬, 张大均, 桑标, 等.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的性别和纵向等值性[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 27(1): 73-77.
[12] 刘广增, 张大均, 莫文静, 等.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2): 91-96.
[13] 张婷, 张大均. 中学新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2): 39-45.
[14] 何花, 张大均. 心理素质对初一和高一新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孤独感与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2): 46-51.
[15] 张娟, 张大均. 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外显和内隐相关[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 17(1): 91-96.
[16]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等. 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1): 99-104,195.
[17] 扶静, 王颖, 蔡婷婷, 等.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联合效应[J]. 安顺学院学报, 2023, 25(4): 71-78.
[18] 韩宗桥, 郭成, 王蝶, 等. 自尊与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关系:生活满意度和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12): 28-35.
[19] 宗顶侠, 储成志.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设计[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1): 114-117.
[20] 张大均, 朱政光.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线上调查数据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22, 43(7): 126-139.
[21] 张大均, 李坷蔓, 朱政光, 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10): 29-36.
[22]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等.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 56-62.
[23] 樊富珉, 王冰.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2): 78-86.
[24] 罗峰, 赵亮, 辛阳.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 教育与职业, 2011(3): 187-188.
[25] 杨国愉, 王江澜, 冯正直, 等. 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10): 929-931.
[26] 冯正直, 杨国愉, 张大均.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现状与思考[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5(5): 313-315.
[27] 李炳南. 论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0(1): 25-28.
[28] 张晓梅. 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预警机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1): 142-143.
[29] 曹安, 曹中平. 儿童素质发展的心理机制[J]. 益阳师专学报, 2000(1): 105-107.
[30] 孙昊, 成佳林. 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机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2): 62-64.
[31] 杨阳, 李诗佳, 杨晟云. 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J/OL].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4[2024-01-19].
[32] 胡礼遇. “民族心理素质”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2): 96-102.
[33] 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34] Ochsner, K. N., Bunge, S. A., Gross, J. J., & Gabrieli, J. D. E. Rethinking feelings: An fMRI study of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 14(8), 1215-1229.
[35] Kandel, E. R.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memory storage: A dialogue between genes and synapses. Science, 2001, 294(5544): 1030-1038.
Copyright © 2025 曾正焜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