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教育宣传工作新格局的价值蕴涵和实践路径
Jour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DOI: 10.12238/er.v8i7.6274
Abstract
构建以学校为行动主体的教育宣传工作新格局,深化教育宣传工作改革创新,既是提升教育协同力、影响力、话语权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回应。教育系统自身强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之一,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倡导—媒体支持”的新时代学校教育宣传工作格局有丰富的价值蕴涵,主要体现在激活教育系统自身活力、提升教育社会影响力、拓展教育成果展示路径、描绘学校独特个性画像、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完善、优化教育资源动态配置等方面。耦合共生、多方联动,通过共识达成、数智赋能、校际协作、优化监管的工作路径,持续推动新时代教育宣传工作新格局的建构完善和功能释放。
Keywords
教育宣传;学校主导;价值蕴涵;教育强国;多元协同
Full Text
PDF - Viewed/Downloaded: 0 TimesReferences
[1] 爱德华·L·伯内斯(著), 胡百精(译). 宣传[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128-136.
[2] 教育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19)[2025-05-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
[3] 叶俊. 宣传的概念:多维语境下的历史考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22(8): 107-116.
[4] 本刊编辑部, 张彩云, 李红恩, 等. 2023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 2024, 45(2): 79-94.
[5] 国家统计局. 年度数据(教育)[EB/OL]. [2025-05-20].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6] 谢立中. 社会工作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348-354.
[7] 邱峰, 刘微微. 学校品牌形象建设及EIS设计研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3): 122-123.
[8] 吴雨. 高等职业教育形象的意蕴、困境与突破[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21): 34-36,40.
[9] 宋秀岩, 马千兴, 崔丽花. 以学生为主体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策略[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6): 69-71.
[10] 曹国庆. 校本行动:致力塑造学校文化形象[J]. 江苏教育研究, 2014(29): 8-13. DOI:10.13696/j.cnki.jer1673-9094.2014.29.003.
[11] 吴佳妮, 黄依玲, 白志勇. “他者凝视”与“自我塑像”——PISA媒体报道中“中国教育形象”的话语生产机制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 52(7): 35-53.
[12] 杨清华. 协同治理: 治道变革的一种战略选择[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1): 31-34,39.
[13] 谢治国. 现代学校治理的内涵及特征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31): 65-67.
[14] 马晓强, 崔吉芳, 万歆, 等. 建设教育强国:世界中的中国[J]. 教育研究, 2023, 44(2): 4-14.
[15] 宋乃庆, 吴乐乐, 曹士勇. 从单向嵌入到耦合共生:社会参与学校评价的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 35(3): 44-51. 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240718.002.
[16] 赵明刚. 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六力”[J]. 教育评论, 2025(4): 3-13.
[2] 教育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19)[2025-05-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
[3] 叶俊. 宣传的概念:多维语境下的历史考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22(8): 107-116.
[4] 本刊编辑部, 张彩云, 李红恩, 等. 2023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 2024, 45(2): 79-94.
[5] 国家统计局. 年度数据(教育)[EB/OL]. [2025-05-20].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6] 谢立中. 社会工作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348-354.
[7] 邱峰, 刘微微. 学校品牌形象建设及EIS设计研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3): 122-123.
[8] 吴雨. 高等职业教育形象的意蕴、困境与突破[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21): 34-36,40.
[9] 宋秀岩, 马千兴, 崔丽花. 以学生为主体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策略[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6): 69-71.
[10] 曹国庆. 校本行动:致力塑造学校文化形象[J]. 江苏教育研究, 2014(29): 8-13. DOI:10.13696/j.cnki.jer1673-9094.2014.29.003.
[11] 吴佳妮, 黄依玲, 白志勇. “他者凝视”与“自我塑像”——PISA媒体报道中“中国教育形象”的话语生产机制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 52(7): 35-53.
[12] 杨清华. 协同治理: 治道变革的一种战略选择[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1): 31-34,39.
[13] 谢治国. 现代学校治理的内涵及特征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31): 65-67.
[14] 马晓强, 崔吉芳, 万歆, 等. 建设教育强国:世界中的中国[J]. 教育研究, 2023, 44(2): 4-14.
[15] 宋乃庆, 吴乐乐, 曹士勇. 从单向嵌入到耦合共生:社会参与学校评价的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 35(3): 44-51. 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240718.002.
[16] 赵明刚. 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六力”[J]. 教育评论, 2025(4): 3-13.
Copyright © 2025 景彦杰, 张建华, 蔡文嫔, 宋长茹, 曾祥豆, 王童童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