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德国废墟文学中的荒诞性与主体性重构——论《火车、下午和夜晚》中的存在主义隐喻

Jour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DOI: 10.12238/er.v8i7.6222

董威, 盛世强

云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

Abstract

该研究以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的短篇小说《火车、下午和夜晚》为研究对象,结合存在主义哲学,探讨文本中火车意象的双重隐喻及其对现代性困境的象征性表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空间诗学、时间辩证法和物化书写,揭示战后德国个体在荒诞境遇中的主体性消解与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博尔歇特通过火车的流动性、时间的停滞感以及人物的微观抵抗,将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转化为文学形式,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废墟现代主义”美学。这一叙事策略不仅反映了战后社会的精神创伤,也为现代性批判提供了重要的文学样本。研究进一步指出,文本中隐含的流动身份与脆弱性体验,为理解主体性在危机中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视角。

Keywords

废墟文学;存在主义;火车意象;主体性

References

[1] 博尔歇特.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M]. 任卫东, 邱袁炜,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2] Heidegger, Martin.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27.
[3] Hermand, Jost.Culture in Dark Times: Nazi Fascism, Inner Emigration, and Exile.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1974.
[4] Camus, Albert. Le Mythe de Sisyphe. Paris: Gallimard, 1942.
[5] Sartre, Jean-Paul. L'Être et le Néant. Paris: Gallimard, 1943.

Copyright © 2025 董威, 盛世强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