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草原道德观”在幼儿德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Journ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cience DOI: 10.12238/eces.v7i2.14012

迪娜•木拉提汗

西安外国语大学

Abstract

哈萨克斯坦“草原道德观”根植于哈萨克族特有的游牧文化与社会形态,具有尊老爱幼、慷慨好客、崇尚英雄与敬畏自然等核心特质。研究在梳理“草原道德观”历史溯源与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其在幼儿德育中的具体体现及当代启示。研究发现,哈萨克家庭与社会通过礼仪训练、客人接待、传统英雄史诗传承与生态保护教育等多种形式,将草原道德观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实现对幼儿基础品德的早期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道德观”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能赋予哈萨克斯坦幼儿德育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参照。未来需继续深化研究与实践,既保留草原道德观的精髓,又依据社会变革不断拓展其在幼儿教育领域的适用范围,以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Keywords

哈萨克斯坦;草原道德观;幼儿德育;游牧文化;价值传承

References

[1] 宋蜀华, 陈克进. 中国民族概论[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577-579.
[2] 贺金瑞, 熊坤新, 苏日娜. 民族伦理学通论[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271-273.
[3] 海山.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中的环境道德及其现实意义[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 58-63.
[4] 夏依提哈孜·再依那勒, 孙玉翠. 哈萨克族传统游牧社会道德教育路径探究[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15-18.

Copyright © 2025 迪娜•木拉提汗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