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葵山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Journal: Building Technology Research DOI: 10.12238/btr.v4i4.3798

何江梅1, 廖宋2, 刘素芳1, 陈伟玲1

1. 贺州学院
2. 富川瑶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凝聚力,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俗文化和旅游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人类生活的两大重要主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可盈利的旅游产品,同时又能保证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毋庸置疑是个一举两得的机遇。广西是民俗文化浓郁的聚居地,广西兴业县不仅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温和宜人,拥有山地风光、田园风光的景观资源,而且更有着集聚民俗文化的葵山之地。如何抓住现实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促进兴业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贯彻兴业县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Keywords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References

[1] 尘灰.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N].中山日报,2011:424.
[2] 明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在创新——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一席谈[N].文艺报,2011:45.
[3] 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2):86-89.
[4] 姜军锋.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民进山东省委会的提案得到落实[J].民主,2006(06):
[5]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Alan Dundes.Sacred Narrative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7] 王海霞.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美术观察,2004(03):14.
[8] 姬娜娜.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9]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0] 万建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C].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307-309.
[11] 叶涛.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3(03):137-139.
[12] 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 陈正平.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40-43.
[14] Aramberri, Julio and Yanjun Xie. Off the Beaten Theoretical Track. Domestic Tourism in China[M].
[15] 李正欢,黄远水.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11):103-106.
[16] 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
[17] Aboriginal protected area gateway communities[J].Tourism Manag ement,2011(8):752-766
[18] 徐艳芳.创意中国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9] 陈正平.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0-72.
[20] 邵长波.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J].中国电视,2005(10):41-44.
[21] 刁统菊,曲洪祎,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31-139.
[22] 沈涵.游客的旅游地选择与购买决策模型分析[J].旅游学刊,2005(03):43-47.

Copyright © 2021 何江梅, 廖宋, 刘素芳, 陈伟玲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